5月5日上午,国投集团首届“最美一线员工”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,隆重表彰了首批10名国投“最美一线员工”,集团公司员工焦岐云榜上有名并到现场受奖。
鲜花和掌声背后,留给我们的是一种责任,一种信念,更是一种坚守。
良师益友:不遗余力,岗位奉献廿余载
1987年,刚满24岁的焦岐云接替在港口工作的父亲,被安排到当时的镇江港务局镇港拖901轮从事轮机管理工作。
虽不是正规“科班”出生,但他始终坚信付出就有回报的道理。901轮的主机60、70年代自捷克引进,不仅设备笨重难于操作,且配件非常繁杂。由于文化相对较低,又不是“科班”出身,没有理论基础,好多仪表上的外文他见都没见过。起初,学起来非常吃力。
有这样一句古训: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。时隔多年,回忆当时自己手足无措的情景,焦歧云仍然感触颇多。好在当时有很多经验丰富又热心的老师傅带着,帮他解了难题。
生活就是这样,你付出什么,就收获什么。2007年,他凭借自己的努力,顺利通过轮机相关课程考试,获得轮机员任职资格证书,并被提任为轮机员。
如今的焦岐云,已是镇港拖4002轮的“老前辈”。二十多年来,他先后带出十多名徒弟,有不少人已经成为技术骨干。而他,也多次获得文明职工、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,并先后两次获得总裁特别津贴。
手足兄弟:济困解危,雪中送炭大半月
在笔者面前,焦歧云衣着朴素、不善言词。而在同事们眼里,老焦却是个情感细腻、为人豁达的热心人。
1997年,当时,同在901轮的同事梅爱生被医院确诊为肠癌,在武汉肿瘤医院接受治疗。在得知其孩子尚小,妻子一人无暇顾及远在武汉的梅爱生时,焦岐云主动承担起照顾梅爱生的重任。那时候,每天只有一班汽车,下午5点从镇江出发开往武汉,到达武汉已是第二天的上午8点,车上只能睡个囫囵觉。下了车,焦岐云便马不停蹄的奔向医院。这样两地奔波的日子,一直持续到大半个月后梅爱生完成手术,顺利出院。
“说实话,干这些事,很多亲人都嫌弃,但他总帮我收拾的干干净净的,从没怨言”,谈起当年那段往事,梅爱生依旧充满感激。他告诉笔者,那个时候,由于刚做完手术,医院给装了一个人造肛门,排泄物的什么的自己完全没法控制,从头到尾,都是老焦忙前忙后。
献血达人:始终不变,凡人善举十四年
讲到义务献血,而今51岁的焦歧云在镇江献血界可算个名人了。
14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,当老焦在献血车献出了自己第一份血后,便从此“一发不可收拾”。这些年来,他共计献血87次,成份血77次,献血量超过80000毫升,在集团无偿献血者中首屈一指,并先后四次获得“全国无偿献血者”金奖,多次获得镇江市无偿献血者金、银、铜奖。2013年,他又获得了市红十字会优秀志愿者奖和全国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“五星奖”。
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纪宏革介绍,到血站献血的志愿者不少,但往往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就放弃了。他说,自己和焦歧云认识也快13年了,像他这样能坚持到现在的,真不多。
而在一直称焦歧云为“老大”的义务献血志愿者王艳眼里,“老焦这人,真的没得说”。她告诉笔者,由于很多民众对义务献血这一公益活动不熟悉,有不少人还存在误区,没有真正了解献血的意义。作为镇江市义务献血志愿宣传队的副队长,这些年来,老焦不但自己定时到血站献血,还经常组织队伍到各地宣传相关知识,建队12年以来,他们的足迹遍布句容、高资、宝堰等偏远农村的乡镇企业和部队、学校。
对此,焦歧云深有感慨。据他介绍,随着医疗急救及临床用血情况的不断变化,成份血的需求量年年递增,仅有固定的一些人或一群人参与献血是远远不够的。“关键还是要放下思想包袱,消除顾虑”他说。
有人说,他是“痴”。加入献血队伍的14年里,一个人的血液输出总量,已相当于17个正常人体内血液的总和;也有人说,他有点“傻”,80000毫升鲜血白白送人,若是去了有偿血站,那可是一笔不菲的收入。但焦歧云却始终认为,这只是他能力范围内,可以贡献出的一点绵薄之力。
后记:由于评选的需要,我们根据国投总部要求筹备一段6分种的视频,拍摄时,我们都觉得挺难完成的,因为对于一名一线员工来说,他们身上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也没有声名显赫的伟业,更没有一鸣惊人的事迹,只是默默地坚持做着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。但经过几天的接触发现,他们确实很值得我们尊敬。正如总部一名领导所言,这些“最美员工”,让人感觉既平凡又伟大。我想,或许正是这种感觉,才让这些评选出的“一线员工”有了一种非凡的感召力。
(镇江港轮驳公司 张茜) |